非遗也潮流丨指尖上的非遗,我想要同款!
宜居石龙 2024-09-13 08:42

临近中秋,泗洲灯笼仔便进入销售旺季,石龙老街的商铺早已挂满灯笼,迎接客人的到来。

商铺门口有不少外婆前来购置泗洲灯笼仔,为外孙送去美好祝愿。而早在端午时节,泗洲村妇女已经紧锣密鼓地编制灯笼仔,赶制中秋节的订单。

石龙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由石龙镇泗洲村的妇女代代相传,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,2007年4月被认定为东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
“游鱼游沙碌(灯笼),添油添蜡烛。”作为莞式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单品,在东莞,每当中秋临近,外婆就会给外孙送去一个灯笼仔,寓意照亮孙子的前程,祝愿外孙学业进步、身体强壮,图个好意头。因此,泗洲灯笼仔承载了不少石龙人乃至东莞人的中秋回忆。

石龙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至今已传到第三代。今年58岁的陈月桂是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,她从小跟随婶婶叶安(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第二代传承人)学习编织灯笼仔技艺,至今已有40多年。

陈月桂

陈月桂编织的灯笼仔做工精良,形态精美,描画色彩鲜艳明亮。每年3月起,桂姨就陆续收到来自莞城、增城、博罗等地的大量订单,从端午节到中秋节前交付的这段时间,是泗洲村妇女制作灯笼仔的高峰期。“其实我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做灯笼仔,有空就开始做,紧赶慢赶,每年也只能编织两千多个灯笼。”桂姨说。

纯手工编织的灯笼非常耗费时间,从选料、截料、破篾、泡制到编织、上漆、贴花、画花,一个个看似简单的灯笼仔却有数十道工序,并且每道工序都有讲究。尽管泗洲村妇女常年都在编织灯笼,但到了中秋旺季,泗洲灯笼仔仍是供不应求。

在过去,泗洲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编织灯笼仔。完成一天的劳作后,泗洲村的妇女便开始编织灯笼仔,以此补贴家用。桂姨说,相较于独自在家编织,她们更喜欢带上板凳和竹篾走到户外,与街坊一起编灯笼、唠家常,让邻里街坊的感情更加深厚。

然而,桂姨也对这项技艺的传承表示担忧:“现在越来越少年轻人学习灯笼仔编织技艺。”为了让包括泗洲灯笼仔在内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能够生生不息,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,石龙镇推出多项措施全力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。

近年来,石龙镇把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为集聚狮子头、新昌鼓、麦芽糖柚子皮、红漆描花传统木屐、麒麟、姜水等石龙非遗代表性项目的“东莞非遗第一街”,并以其为载体、以老城活化为重要抓手的“非遗+”游览线路,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游玩,让石龙非遗再次焕发新的光彩。

目前,石龙镇拥有10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(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个),总量位居全市第二。在此基础上,石龙不断挖掘和培育新的非遗代表性项目,根据石龙镇级非遗项目评定办法,新增石龙花灯制作技艺、石龙竹编(竹箩)技艺、石龙张氏银饰加工制作技艺、石龙麦芽糖制作技艺、石龙狮舞(醒狮)、石龙杜氏疳积散(酉金散)疗法项目等6项镇级非遗项目,同时评定5位镇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此外,在开展“骑楼商埠文化节”“龙行龘龘闹元宵”醒狮巡游、“舞动龙城”元宵灯会、“最传统 最潮流——大胆说出你的爱”等活动中,大力推广石龙醒狮头、新昌鼓、泗洲灯笼仔、红漆描花传统木屐等石龙镇非遗代表性项目。与此同时,镇内多所小学、幼儿园成功创建东莞市“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”,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“走进”千家万户,融入到石龙市民日常生活中去,让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。

这么“时尚”的中秋单品,还不快来get同款?

    阅读   0
    点赞   0
    邓燕芬 小编
    2024-09-13 08:42:51
    推荐
    loading...
    点击开启小窗播放
    微信方法